暮色里的炊烟
中学时我曾画一幅水彩画,一条小路,几棵树和几座村屋,远处是山和夕阳,天空晚霞一片,几只飞鸟回巢。同学看了都说好,简直就和他家门前一样。
有同学插道:“这么晚了,该做饭了吧!”
“你这是陶渊明的田园画,要有人间烟火,画上炊烟吧!”
同学们你一句我一句的说起来。于是我在村屋上画一条炊烟,没想到弄巧成拙,最后弄成了红一片,黑一片,终极没有成画。每个周末我都画画,他们看到也没有这次话多,难道他们知道我不善于画动态的事物,后来又一想,月底了,同学们都没钱加餐,肚子饿的缘故吧。
记忆中最早看到炊烟,就和同学一样,想吃饭了。对于贪玩的孩子,若不是肚子饿了,是不会留意这些的。特别是放牛和砍柴回来晚了,夕阳已经落到了山后,只有天空的霞光照着一点光亮,这时村里家家户户炊烟袅袅,心里不得不加快脚步。村里人若不是天要完全黑下来,是不会有这么多的炊烟的。在夏天,回来晚了,一路都是蚊子,牛靠着竹篱一路小跑,驱赶蚊蝇。而夏天的炊烟也是最集中的,农忙双抢,不忙到进夜是不回家的。
夏天的炊烟受风大和高温的影响,飘到空中一丝一缕,稀疏灰白的撒向远空,转眼就不见了。远远看往,变成了朵朵白云。若是风大,刚出烟窗就被拦腰折弯,一会儿向左,一会儿向右,像是少女的裙子随风摆动。冬天的炊烟最浓,除了季节的因素,与燃烧的柴禾有关。气温低,雨水多,即使燃烧乔木也常自然熄灭,为此要加些茅草或是稻草之类的。但没有把它打散,最轻易烧起浓浓黑烟。乡村冬天较闲,往往李家做饭张家都吃完了,断断续续没个准。
邻里窜门,有什么事找上门来,看到厨房里炊烟升起,就直奔厨房,不往正屋了。一般来说窜门的都是女人,若是男人会在外叫几声再进往。做饭的是女人,女人找女人多为儿女婚嫁之事,或是约好一同往赶集之类的。跑往正屋,碰上男人,就有些尴尬。假如是拉家常,打发冬日漫长的时光,看到厨房升起炊烟,就不好往打搅了。
四五岁时往外婆家,看到炊烟升起,知道外婆在家而不用四处寻找,心生喜悦。一进门看到外婆在做饭,大叫一声:“外婆!”外婆被忽然来的声音吓到,转过脸来,马上绽放惊喜的笑脸。要是来的时间不对,外婆出门做事往了,或是到邻里窜门往了,我往打听,问,又不好开口。
有一次我往找外婆,在枣树下的一户人家,看到里面很多人,旧时的房屋光线暗,也看不清,隐约听到有几个老奶奶的声音。想进往看,门口有一个和我同龄的女孩坐在门槛上。想叫又叫不出口。有次我在屋外叫外婆,叫了二声,出来五六个外婆。
女孩扎着马尾辫,尖尖的下巴很是好看。眼神死死地盯着我,把我盯的毛骨屹然,似乎我是做贼的。
女孩问我:“找谁?”
我说:“找外婆!”
女孩再问:“你外婆是谁?”
我就不知如何回答了。大人从来不告诉长辈名字的,也不许直接叫姓名。再者妇女都是跟男人名,比如,张三家的,李四家的。
一个奶奶探出头来,迷惑地问我:“你是哪里的孩子,你娘叫什么名字?”
我一五一十的说了,她展开笑脸,马上就知道谁是我的外婆了。
热情的奶奶还会骄傲的说:“你妈妈呀我看着长大的,没想到小孩都这么大了!”
当我看了小红帽的故事后,每次远远地看着烟囱,看看屋顶上是不是有大灰狼,是不是躲在烟囱后面了,它知道我手里提着一只鸡吗?那时生活贫穷,鸡生的蛋都不舍得吃,赶集的人往的最多的是卖鸡蛋的。把一只鸡送给外婆那是最好的礼物。
有一段时间母亲还叫我给外婆送小鸡。外婆赶集碰到同村的人,就会捎个话来。捎话的人一进门就急急忙忙说,生怕给忘了。像是电影里背台词的人,做特务的人。
“你娘啊叫我给你捎个话,说你这里有孵小鸡给送几只过往养。”捎话的忽然把声音压低了,凑近了说,“你外家的鸡啊得了鸡瘟,全部死掉了!唉呀,都快生蛋的鸡,天杀的鸡瘟!”
“多谢你呀!专门跑过来。吃了饭再走吧!”母亲客气的说。
“不用不用。很晚了,赶回往给孙子洗澡。”
出门时又回过头来说:“你买了药丸吗?唉呀,会传染的,我们村里还没有,赶紧预防啊!”
捎话的人刚走,母亲就安排我明天给外婆送小鸡。记得这一窝就送了三次,差未几全送给外婆了。
小鸡送过往进门后,提着蓝子左转三圈,再右转三圈,才能把小鸡放出来。外婆说这样不会走丢。从进门到做饭,外婆仍然不停的重复着几句话,鸡瘟啊,走丢了之类的。
“上次我绑了红布条,也走丢了四只,还有一只被狗咬死了。现在啊,就剩下一只,孤零零,怪可怜的。”
我给外婆烧火时,故意把烟弄得很大。心想黑洞洞的烟囱里不会有大灰狼吧,嘿嘿,把大灰狼给熏死。
大灰狼没熏到,浓烟直往灶口冒,把我熏得躲闪不及,眼泪都出来了。
我揉着眼睛跟外婆说:“小鸡不会被大灰狼给吃了吧?”
外婆定了定神看着我。
“大灰狼,这里哪有大灰狼。”
我心想,糟了,大灰狼不是把外婆给吃了吗?外婆一定很生气。
后来我才知道,外婆没读过书,自己的名字都不会写。村里***十岁的奶奶都没有名字,更谈不上读书写字了。
在往外婆家的路上,要经过一片树林,但我没担心大灰狼,由于一路上隔未几远就有人住。我倒担心像阿拉丁神灯里的魔鬼,先冒一缕烟,再现出一个鬼怪来。有一户人家在河边,单独的院子,常年关着门,院里也没看到人走动晒衣服之类的。夏天杂草爬上围墙,暮色渐渐笼来,高大的樟树变得像国画大师傅包石画里的墨汁,一不留意烟囱冒出龙腾飞舞的烟来。每次我都加快了脚步,心蹦蹦直跳。
当然,炊烟更多的是一种美的写照。唐代诗人王维写过:“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在秋天迎着露水往放牛,睡眼朦胧,总是不愿走远。我和伙伴们就在村西不远的草地上放牛,把稻草垛上面一层掀开,躺在上面,看着东方升起红红的太阳,再等到炊烟升起的差未几,就回往吃饭。真是“行到草穷处,坐看烟起时”。诗人赞美云,小说家常把烟和云放在一起,比如“京华烟云”,烟和云给我们的视觉是一体的。
东晋诗人陶渊明《回园田居》里写道:“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那时我没有读过这首诗,现在看到的也就是此情此景吧。后来我读到台湾诗人洛夫的一首关于写炊烟的诗歌,“昨日我沿着河岸/漫步到/芦苇弯腰喝水的地方/顺便请烟囱/在天空为我写一封长长的信/ 潦是潦草了些/而我的心意/则明亮亦如你窗前的烛光……(《由于风的缘故》)。是的,请烟囱在天空写一封长长的信吧,潦是潦草了些,由于风的缘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