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见炊烟……
(一)
十月份的天气已经微冷,默默的小村落面貌依旧,落叶已经展满厚厚的一层,只是父母已经渐渐老了,妈妈的头发又添了银丝,爸爸也不再以前的那么健硕,奶奶只能靠着拐杖和轮椅了。
家里的稻谷已经收讫,屋子外、院子里都是晾晒的稻子。屋子年久失修,破败的屋顶上盖着油布,门框斑斓,侧面的门板已经脱落。爸爸说:“就要拆迁了。”一年之前就是这样的话,不知何年何月会变为现实,妈妈证实了爸爸的说法,这一次似乎真的快了。
奶奶不熟悉我了,不知道我会这个时候回家。喊她的时候,她只是愣愣的看着远处的我,似乎与自己尽不相干,直到近前才知道是我回来了。已经快要奔九的年龄,眼睛昏花,听觉也变得迟钝了很多。而且喜欢一个人说话,经常一件事情要唠叨很久很久,即使没有听众。
一个人不管多远都会想家的。当我们还是小孩子的时候,我们离不开父母,由于父母总能给我们依靠;当我们长大的时候,工作忙碌,回家的时间少了,父母渐渐老往,这时我们却成为了父母的依靠。很多时候,父母总是电话中叮嘱我们好好工作,保重身体,不要想家,家里一切都好。实在,他们的心里还是希看我们能常回家看看。
(二)
踏上家乡的土地,亲切感油然而生。乡土乡情,乡音乡貌,总能让我想起很多很多。他乡虽好,总有漂泊之感;此处虽僻,仍愿落叶回根。此刻我似乎很能体会家乡这两个字的分量。
路上宝宝电话问我家乡是什么样子的?是不是有山?我说家乡是一马平川,平原地带,视野广阔。此刻踏足家乡的土地,忽然间觉得浑身安闲,卸下了满身的疲惫,阔别了城市的喧嚣,不需考虑平日的琐事,纵目远眺,内心伸展的是一种海纳百川的英气。默默的小村庄,一家一户的小院子,这就是我生长了二十几年的地方。
月光下,可以看树影婆娑,星辉闪耀在夜空,小时候常照着课本辨识每一颗星星和每一个星座。还记得那篇《数星星的孩子》,还记得发明了地动仪的张衡,还记得每一个清晨和哥哥一起在树下读书,还记得那首歌——我们坐在高高的谷堆旁边,听妈妈讲那过往的故事……
门前的小河静静地横亘着。不知道何时开始变得杂草丛生。河岸的干渠已经过土沟变成水泥砌就。小河的水系连接着京杭大运河,小时候这是我经常钓鱼的地方。我问妈妈,河里还有鱼吗?我妈告诉我,现在打鱼的人很多,河里已经没有什么鱼了,还没成形的小鱼都被捕捞了。
家乡于我就是一份浓的化不开的情。
(三)
在家的第二天就下雨了。之前看天气预告,已经算好了直到我返程都是没有雨的。前一天的晚上,老爸也看了天气预告,没雨。
屋里、屋外,满院子的稻谷。老妈急得团团转,却束手无策,盖着稻谷上的塑料布已经脆弱到不能阻挡四周渗透的雨水,雨已经下到了中雨。奶奶在旁边自言自语:“天老爷啊,好老爷啊,行行好,不要下雨啦,让我们把稻子收起来吧。”我也只能随着干着急,却无计可施。
好在这时节的雨水多是阵雨,一阵子过后,雨水已经小了很多,我们趁势一阵忙活,把已经渗水的稻子运到屋内,把没进水的和进了水的分到两边。整整收拾了一个上午的时间才收拾完。老妈终于舒了口气,但是稻子还是湿掉了很大一部分。
下午随老妈到“节堆”干渠上种蚕豆。老妈说,上次回家的时候我哥帮着点绿豆,这次我回来了,恰好帮着点蚕豆。于是我拿着“豆扒子”,老妈端着蚕豆种就出发了。农田中还有一些没有收割的晚稻,收完稻子的土地已经种上了麦种,一年两季,一季水稻,一季小麦,这是家乡种地的特色
到底不是庄稼汉,我要求刨坑,老妈点种子,刨了两排,我的手已经不行了,还是乖乖的把“豆扒子”交到老妈手中。假如再刨下往,我的手肯定要磨出水泡了。
(四)
短短的几天时间,行色匆匆。
老妈说我遇上了好时候,恰好这两天不用上班,可以都在家里。
家乡,这个小村落,已经逐渐变得冷清,剩下的都是些老年人口和需要照顾老人走不开的中年人。国家日新月异的发展,农村人口老年化的趋势正逐步的显现出来,年轻的壮劳力都开拔到城里往了,家乡有更多需要照顾的老人,真的希看国家新农村建设的步子再大一些,再快一些,这样出门在外的我们才能更放心家乡,更放心家人。
临走前,帮家里的电器换了几个插座,插头,解决了几处安全隐患。
老爸老妈已经老了,长时间不回家真的有些不放心。固然常通电话,但还是常回家看看好。
老爸、老妈以后我会经常回往看看你们的。
(五)
炊烟升起的地方有我深深的思念,又见炊烟,我会想起老妈做的饭香。炊烟,我的家乡,我生长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