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文与非主流
闲来无事,浏览杂文。看到一文章标题红色甚是醒目,心中暗想定时篇佳作。不料看过之后,除了词藻的堆砌,成语的应用,句子的繁华,仍然不知道笔者写此文的目的及寓意。联想到近来读到的杂文,很是不解。在我看来,杂文就是胡编乱诌,虽不乏佳作但确实很少。
好似非主流一般,杂文也出现了屡见不鲜的“非主流”现象。不,应该说非主流杂文的出现早于近年来流行的非主流的出现。大多数人信仰的佛教,里面的“色即是空,空即是色”等经典佛语,想必并非每个人都能正确的解释出意思。道家法家以及好多其他的各门各派都有自己独特的经典。看来,非主流由来已久。最然我纳闷的是《庄子秋水》中一段,内容大概是这样:庄子与惠子在壕梁上游走,庄子看见鱼出水面,说:“鱼游出水面,是由于鱼快乐吧?”惠子说:“你又不是鱼,怎么会知道鱼的乐趣呢?”庄子紧接着说:“你不是我,怎么知道我不知道鱼的快乐呢?”惠子说:“我不是你,因此不懂得你的快乐,你也不是鱼,因此你也不明白鱼的快乐。”……初读这些,真觉得拗口,难解。纵使是现在,依旧如此。
非主流确实“非”主流,但仍有好多人喜欢,特别是90后。当然,对于它,我是情有独钟的。年纪大一点的也许就不喜欢了,总喜欢用乱七八糟来形容。在此,不便多说,究竟萝卜青菜,各有所爱。
翻翻看看,杂文大多避免不了胡诌。很多真的是不知所云,大有周杰伦近年来该走的“中国风”之感。语言确实很典雅,很飘逸,有些很哀愁,丝丝进微。开始,不习惯。后来,慢慢看,发现,编者最后的评语大都是以下几种套路:1.留给读者想象的空间2大有婉约之感3很模糊,隐隐约约,但不乏朦胧之感。自此以后,我明白了什么是朦胧。在从此之后的写作课或是正式考试中,避免不了一次又一次的大肆渲染朦胧之感,果然收获颇多,于是留下经验,专挑生涩的词汇,多用罕见的成语,多些让人不知所云的句子,夸张,比喻,种种修辞,能用则用,宜多不宜少,多多益善,这样一来,不管效果如何,结果总是能令自己满足。
伴随着非主流,杂文越来越大众化,感性化,“深奥化”。实在想表达的意思很简单,但就是要让你不懂,让你猜测,让你觉得一片迷雾萦绕眼前没让你觉得稀里糊涂。让你觉得那篇文章就是有意境,就是唯美,就是有个性,就是不随大流,就是让你将它在别人眼中变为饱和。使别人觉得有文采,有见地。实在,或许,作者的本意并没有那么复杂。
一直让我搞不明白的,是古诗。曾经总是在想,这首诗不就写了个田园风光,或者是描绘了劳动的景象,又或者是写了颠沛流离嘛,干嘛要赋予它那么多的寓意。最后一个例子还可以理解,说不准正是作者在流离失所。正似乎庄子一样,不是鱼,自然不知鱼的感受;今人也不是古人,怎么会知道古人在那个时间,那个空间的感受呢?或许他真的就是看到那个景色,想将他记录下来,并没有想到什么歌颂祖国的大好河山之类。现在也是,非常不明白。
就我看来,杂文是文字化了的非主流,非主流是形象化了的杂文。都有韵文。其中的似懂非懂,需要我们好好品味。究竟,我们,不是他们,他们,更不是我们。慢慢体会,也许会读出属于自己的主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