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求甚解
“不求甚解”一词出自陶渊明《五柳先生传》。文中说五柳先生,(实在是作者本人)“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实在,持这种学习态度的人很多,想想我等也是属于这个范畴,只是我等碌碌无名之辈,不值一提。而历史上在学习上“不求甚解”,却建立劳苦功高的,大有人在。
据记载:诸葛亮与徐庶等四人一道游学读书,徐庶等三人对题目要求一定要精熟,而诸葛亮只是大略知道就行了。原文是:“三人务于精熟,而亮独观其大略”。人的精力是有限的,诸葛亮的学习方法是可以读更多的书,知识面更全面,因而,诸葛亮建立的功勋,其他三人是没法相比的。
《史记》也对项羽“不求甚解”的学习态度作了描述:“项籍者,下相人也,字羽。项籍少时,学书不成,往;学剑,又不成。项梁怒之。籍曰:书足以记名姓而已。剑一人敌,不足学,学万人敌。于是项梁乃教籍兵法,籍大喜,略知其意,又不肯竟学。”不竟学就是不好好学习,不完成学业,项梁是项羽的叔父,史料没提及项羽父亲,项羽一直随着叔父学武艺、学兵法,学剑并不好好学,学兵法也只是学到“略知其意”就不肯再学下往了,是典型的“不求甚解”。《史记》记载:“籍长八尺余,力能扛鼎,才气过人,虽吴中***已惮籍矣。”这是说项羽的身高“八尺余”,大概相当于现在一米八以上的大个,臂力过人,吴中当地的“小哥”没人敢惹项羽,项羽大概是小哥中的“大哥”。
项羽在二十四岁时即跟随叔父抗击强秦,消灭了秦帝国的主力,是推翻秦朝***统治的主要气力,自立为“西楚霸王”,终极在垓下一战兵败自杀,在中国历史上绘上了光辉悲壮的一页,死时才三十二岁。两千年来,项羽一直是不畏强暴、英勇善战的英雄典范,为后人称颂。
西汉武帝时的霍往病,两千年来更是青年人、爱国将领的偶像与楷模。霍往病是汉武帝的外甥,深得武帝的喜爱,十八岁就积极随军参战,那一年霍往病带领四行孤军,敢于阔别大部队,长途奔袭,斩敌两千余人,大获全胜。在随后短短的四年里,霍往病六次带领部队深进敌后,从最初的八百人、一万人,到后来带领五万精兵,运用自己的一套方法,长途奔袭,大迂回战术杀的匈奴措手不及。前后共斩敌十一万多,俘获四万多,匈奴狼狈逃窜,哀歌“亡我祁连山,使我六畜不蕃息;失我焉支山,使我妇女无颜色。”
汉武帝为霍往病建造了豪华宅第,但霍往病却拒尽说:“匈奴不灭,何以家为!”这是何等豪言壮语!两千年来为历代名将所引用,三国时的赵云和宋代名将岳飞,都曾经用这句话谢尽皇上的赏赐,三国时曹操的儿子曹彰是一员武将,也以霍往病为榜样,曹操要他的儿子们学习《诗》、《书》,但曹彰不愿念书。《三国志》记载,彰谓左右曰:“丈夫一为卫、霍,将十万骑驰沙漠,驱蛮夷,立功建号耳,何能作博士邪?”这位曹彰也是只愿驰骋疆场,杀敌立功,对学习也是不求甚解,但带兵镇守一方,也建立了一定功勋。
霍往病可惜在二十四岁那年因病往世,英年早逝,甚为痛惜!最初,汉武帝欲教霍往病孙、吴兵法,但霍往病回答道:“顾方略何如耳,不至学古兵法。”意思是:“打仗应该随机应变,而且时势变易,古代的兵法已分歧适了”。看来,这又是一位不学兵法,不求甚解的“军神”。
以上是不学兵法,不求甚解,却使敌人看风而逃的战神。但还有一位熟读兵书,却兵败被杀,因他差一点亡国的的将领,这就是战国后期的赵括。
赵括的父亲赵奢是和名将廉颇齐名的赵国名将,赵括从小受到良好教育,少时就开始学习兵法,谈起军事来,天下没人能比过他,一次和他父亲谈起兵法和用兵之道,赵奢也难不倒他,赵括在赵国已是出名的军事理论家,但是赵奢并不以为儿子赵括优秀;并断言:“赵国不能任命赵括带兵,假如一定让赵括带兵,那么,给赵***队带来失败的必定是赵括!”赵括的母亲对此不理解,赵奢说:“兵,死地也,而括易言之。”意思是:用兵是生死存亡的大事,而赵括看做是很简单、很轻易的事。
秦军与赵军对峙长平时,赵奢已死,是老将廉颇在指挥抵抗,但由于秦强赵弱,廉颇几次失利后坚守不出,按说在这种情况下,秦军是急于求战的,他们远程消耗不起。但秦军使用反间计,使赵王撤换了廉颇,换上了“纸上谈兵“的赵括。秦军佯装失利后撤,给赵括一点甜头,引赵括到一狭窄地区,切断粮道,包围了赵军四十多天,射杀赵括,俘获赵军四十余万,并全部坑杀,只放回了二百四十个年小的孩子,赵军前后共损失四十五万人,差一点灭亡,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长平之战”。可叹赵奢的话不幸言中了,古语说得好:“知子莫若父”。
我们姑且把赵括受到良好教育,有知识、懂理论,视作有文凭,有学历。而把项羽和霍往病等“不竟学”看作没学历,没文凭。当时汉朝还没有实行科举制度,项羽、霍往病甚至包括曹彰他们这些性格的人,也不是学习的料,让他们进考场无疑赶鸭子上架,也肯定“名落孙山”,说他们没文凭、没学历并不冤枉,这样比喻应该是切合实际的,像项羽的文化水平大约正像他自己说的那样:“书足以记名姓而已”也就是说项羽只能写写自己的名字而已。但这有“学历”的败军辱国,这没“文凭”、没“学历”的反倒驰骋疆场,建立丰功伟业,其中道理不是应该让我们深思吗?汉武帝能慧眼识英才,破格提拔人才,这就是大汉帝国强大的原因,而赵王图虚名,只看学历,不识人才,终极赵国灭亡也是必然的。
注:本文并没有贬低学历和文凭的意思,也不提倡不学知识、不竞学、浑浑沌沌过日子,但文中所述现象自古以来就存在,其中道理,还是由读者来评说。
2009-12-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