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模板由短文学出品,请您保留底部链接信息,我们对此表示由衷的感谢。
返回首页您现在的位置: > 网络文章 > 经典网文 > 文章内容

文化之于民族

作者: 哲凉 来源: 网络转帖 时间: 2011-11-10 阅读: 在线投稿
  

  支撑一个民族屹立于世界之林的并非表象上的经济与军事实力,而是那无影无形的“文化”。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民族的精魂;文化之于民族,就像水之于生命,蔚蓝之于大海。文化不能脱离民族,民族也不能没有文化:民族创造着文化,文化塑造着民族。
  
  漫漫长河,悠悠历史,千年喧嚣,人浪淘沙,不见了古罗马,不见了古埃及,不见了古印度,不见了古巴比伦,不见了许很多多的曾经灿若明珠令人神往的古代文明与文化,却惟有中国文化的血脉源远流长,绵延不尽,只有中华民族以它亘古长青、口新月异的面貌对着众人微笑。
  
  当人们在看清了那些昔日的荣耀与今口的耻辱、昔日的富强与本日的衰落之后,终于明白了文化是民族存在的基石,文化传承着民族,民族发展着文化。于是乎,“中国文化”的内涵也就成为一个恒久的理念与命题,令我们深思,让人类解读。
  
  先秦诸子、孔孟学说,无疑是华夏民族几千年来最根深蒂固的文化。帝王们懂得如何用它统治人民,人民懂得如何用它统治自己的精神。对于孔孟文化,我们且不论它有多少是用来说的,有多少是用来做的,也不论它有多少是精华,有多少是糟粕,它至少将我们中华民族在两千多年的历史范畴里缚成一体,让我们炎黄子孙没有像犹太人那样散落在世界各地,沦落为飘零世界的希伯来难民。相反,它使我们既积极进取,又淡泊明志,既追求理想,又宁静致远,以刚柔兼济、坚韧结合的姿态抵抗着异族的军事侵略和文化侵略。于是,中华文明便成了世界上惟一的一个没有中断自己历史的民族,中国便成了世界上惟一的一个没有解体、没有消亡过的国家,尽管她曾经合合分分或分分合合。于是,历史学家便不断地研究中华神奇的历史,人类学家也不断地探讨中国深奥文化……他们终于明白了中国文化最基本的内涵就是动与静、实与虚、刚与柔、坚与韧、有为与无为的有机融合,就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高度同一,就是自信与谦卑、抗争与妥协、奋进与忍让等等相反相成的生存理念的辩证结合。
  
  然而,中国文化博人精深,又岂是说一说就能明白了的?几千年的中华历史,其文化的幽灵在其中飘来荡往,互融互动,便注定了它与我们灵魂的碰撞和交融,因此,文化决定了我们的意识,使我们既看清了世界,也肴清了自己,但令人遗憾的是它却没有使我们肴清它本身的底色。
  
  时间在延续,中国文化的内涵也在丰富和发展,尤其是对文化现象的认知和判定也便优劣难辨,众说纷纭。这就像对长城的是与非、功与过的认知与判定,准能说清它是中心之国权力和威严的象征,还是闭塞与落后的标志?
  
  中国文化自古以来就似乎最能自圆其说。例如,既有“大丈夫能屈能伸’甲好汉不吃眼前亏”,又有“威武不能屈,富贵不能***”:既有“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又有“见人只说三分话,未可全抛一片心”:等等。这些相反相成、矛盾对立的文化内涵,究竟是什么道理、什么原因呢?也许这篇短文是说不清楚的,即使写出一二本专著,也未必能够说清它的内涵的。但有一点己经显现,也能够说得清楚的,那就是在新世纪里,中华民族己经学会了吸收与扬弃,吸取精华,剔除糟粕,用自己的眼光“拿来”,用自己的标准“扬弃”,以此进一步完善着中国文化,也创造着世界的新文化。我们不再囿于于中心之国里自我欣赏,我们一边坚守着自己的精神领土,又一边放眼于世界;一边发扬着自己的优良传统,又一边汲取着世界的文化的优秀精华,于是,中国文化的时代内涵便更加清楚可见了,那就是开放与自信、鉴戒与固守的对立与同一。谁能坚守住这样的文化,准就能坚守住自己的民族。
  
  所以,中国文化的声音是需要专心来聆听的。

上一篇:从“人模”苏紫紫现象谈起 下一篇:不说说就不爽

相关阅读

发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