死亡是人心中的伤
住所四周是一个已经倒闭了的工厂职工宿舍区,他们的工厂倒闭后,年轻人都搬出往住,搬出往工作了,剩下的基本上都是一些退休老职工,老年人多了,红白喜事,红的少,白的多,尤其是春天,俗语说老天爷筛筛子的季节,老弱病残给筛除掉,收回天国伺候老天爷往了,于是乎,阳光明媚的春天里,时不时地会从大街上传来发丧队伍的丧号声,呜呜咽咽,凄婉流长。
每当听到这个地域特有的这种丧号声,我就会思考死亡--------------这个人类永恒的话题。
很小的时候,贪玩,喜欢往人多热闹的地方挤,娶媳妇办丧事就提供了这样的热闹场合,但是记忆中没有喜事的影子,倒是有不少看人家披麻戴孝,呜哭哀嚎的场景。有一个冬天,村子里一位老人往世了,我和几个小朋友在人家办丧事的院子里看完了仪式,意犹未尽,随着送丧的队伍屁股后面往看埋骨灰盒的仪式,村外田野里的雪厚厚的,都还没有融化;那个人家的田地离村子好远,大概是全村离村庄最远的地了。孝子贤孙们把坟头堆好,大功告成,折身返回,不知怎地,我忽然间意识到这个老人彻底地离开我们了,离开这个世界了,活着的人把他扔在冬天里最最严冷的野外,他会不会感到痛彻心扉的寂寞和严冷。
我忽然间强烈地感受到死者的悲哀和寂寞。我忽然间不会和小伙伴们打打闹闹,嬉戏玩耍了,我忽然间不会紧跟在大人们屁股后面颠儿了,我忽然间悲哀了那么多,长大了那么多。
不知是不是这件事的影响,我很小的时候就会思考死亡这件事了,我是那样的惧怕死亡,我曾经问比我大四岁的,已经上小学三年级的哥哥,什么样的人才不会死掉,哥哥那时也只有十岁或者十一岁,他很认真地告诉我:像雷锋那样一辈子做好事的人就不会死。我一度相信了有个叫雷锋的人他是永远不会死的,假如我像他那样总是做好事我也会逃脱死亡这件悲哀的事情,我曾为此欢欣鼓舞过,可是不久之后我就知道了,雷锋也死了,没有人不会死的,大家都会死,包括我的长辈,我的兄弟姐妹,我,还有我们整个村庄的人,大家都会有一天回于死亡,不管你是个身强体壮的年轻人,还是你是一个天真天真的孩童,你都会在将来像那个老人一样,居住在冰冷的土壤下面,上面盖着厚厚一层雪。
多么让人悲哀的一个意识,它或许不该在一个人的孩童时代就造访他,可是在我那么年幼的时候,我居然就意识到了,童年,我比别的孩子多了一份尽看,一份终究不能摆脱死亡的尽看。
我的童年,思考死亡成了一个重要组成,看到疼我爱我的二姨,我会想,她总有一天会死;听到爸爸和他的朋友们在酒桌上划拳猜令,我会想:他们终究有一天要死;看到一块儿玩的小朋友,我仍然会想到:他们有一天也会要死。
为什么过早地往想那个对于五六岁孩子还说太过沉重晦涩的题目呢?
求学的年代和为了求生颠沛奔波的时候,再也无暇思考死亡,如今年近而立,生活渐渐稳定,那份悲哀又像在海底埋躲了多年的古董慢慢浮上了水面-------我们还是没能摆脱死亡的终结号。
曾经给同事讲:人活一世,20岁之间懵懵懂懂,60岁以后退休,渐渐与繁忙的社会脱节,一生若能平安度过,掐头往尾,我们能为这个世界做贡献的时间,我们能对这个世界发挥影响力的时间不过40年,40年,这40年中的人生意义是什么,为了金钱,为了社会地位,为了高人一等,辛劳而恣睢地活着吗?
终吾辈一生,人来人往,缘来缘往,心机用尽,卿谓何求,奈何桥前,你我相看,两手空空,净身离世。
死亡,谁能对抗?
不说了,吟哦几句仲春河在《乾隆王朝》中的一首词(记不全了):碧血花,销尽风摧雨折,销魂置谁家。汉冢累累,皆成踏青路,惊心王侯变黄沙……回来无尽散天涯,天涯无回处,化作玲珑玉,仍做碧血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