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时明月照我还
又是一年明月时,每年佳节倍思亲。今天是农历八月十五,中国三大节庆之一的中秋节,所以今晚独谈月。
<一>
九九年八月十五。
“哇,奶奶、奶奶,快看吶,那月亮好圆好大好明亮啊!”我指着那悬挂在头顶上的巨大月亮兴奋地喊道,雀跃地欢呼个不停。我的身后是奶奶拘偻的姿态和一脸布满沧桑的微笑,上面是爬满了岁月织起的金线。
“孩子吶,不要指着月亮哦,那样是会被割耳朵的,晓得班?”奶奶把我昂着的手轻轻悄悄地拉了下来。她干枯的手亲切又温暖。
我悠着转了个身,努努嘴抬起下巴却是瞪大了小眼睛——一脸的不解。
“咔”——这一声相机的响音将这一场景永远地刻录在了一张老旧默片上——温馨又美好。
记忆里:面前还是奶奶一脸沧桑的微笑,风儿将她的青布长袍子拉扯得猎猎作响,背景是那已经了过去十余载的巨大明亮的圆月。悠悠地是今晚的月亮,不同是漫长岁月里猝然长逝的生命,我希望今晚的月光能照上去——那一方矮矮的坟墓。
<二>
话说中国的三大节庆都是有各自的习俗,也可谓是独树一帜的:春节——贴对联——驱鬼神庆祥瑞、端午节——划龙舟、抛粽子——祭屈原、中秋节——品月饼——赏明月。而我却是最喜中秋,究其根固也是跟品月饼有很大关联。
论月饼,我还是最喜爱家乡的月饼了。那月饼做得甚是精湛:里面的主料馅是本地特有的酥糖粉,搀着一粒粒的小冰糖,再加上带有嚼劲的卜干皮,就那么一磨一和,酥甜出来了。外面是一层均匀的黑色小芝麻,细细密密的,就那么一撒一铺,清香出来了。
一张圆桌,一碟酥香可口的月饼,再围上一家人,融洽、美好、惬意、那是冷风也吹不散的温暖。
每逢这时,父亲总是会吟诵苏轼那首《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而今父亲却是劳劳碌碌地一辈子,守着他的旧江南——汉阳。我却待在这被岁月横流所定义的新江南——江浙一带,独自去赏那从江心孤屿方升起地一轮娇艳的明月。一盏清茶,一碟月饼,一个人想像父亲那样吟诵《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
<三>
中秋的月,隐没在漫天云霞里面;
明亮子夜,一点一点伴雨而渐眠;
画楼的桂,香薰了完美的中秋节;
直觉呈现,月的思念。
那伤感第八页,放在那里好久都没阅;
静静写下诗篇,等待着天空的另一边;
却被梅雨遮掩,Yousaid
消失不见,月的眷恋。
告诉我,什么叫沉默?
我问枕边的寂寞,夜里的常客。
月儿对嫦娥说,为什么舍不得?
——我早已经习惯了孤独做的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