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模板由短文学出品,请您保留底部链接信息,我们对此表示由衷的感谢。
返回首页您现在的位置: > 人生哲理 > 励志文章 > 文章内容

寂寞香扇,何时回来

作者: 迷失站长 来源: 网络转帖 时间: 2011-11-18 阅读: 在线投稿

寂寞香扇,何时回来

  我要写的,不是声势煊赫的民族戏剧,也非历史久远的山水人文,而只是一把扇子,一把安静地躺在油漆斑驳的老式抽屉一角的扇子,扇上已积千年尘埃,但那雪白的气韵隐约依在,好似一双饱含沧桑已有些浑浊却仍难掩其明亮的眼,定格成朝夕怅看明月的姿态。

  我本为写傩戏而提笔,傩戏,它被中外众多专家学者认可和研究,它是中华民族文化中一颗熠熠闪亮的明珠。但,当我看到傩神手上那把扇子,随着古老朴拙又神秘的舞步辗转跌宕、起承收合,我的视线便再也移不开了。

  我只得,弃承载了诸多文化信号的傩戏于不顾,任思绪缠绵于这把扇子。

  我的心中,早已住着一把扇子,雪白的扇面上,淡淡几笔墨痕,勾画出浅渚波光云影、小桥流水江村,或是几枝疏梅、一袭倩影,或是半树桃花笑东风,虚虚浮浮,而又满陌生气,它一直明灭于我心间,是关于往昔故乡千回百转的记忆。

  重庆开县临江仙女牌香绸扇,帅乡工艺品“三尽”之一。它利用本地盛产的白竹为骨架,以薄而透明的白色丝绸为扇面,经72道纯手工工艺精心加工而成。扇面用国画技法绘以人物、山水及花鸟鱼虫,精工细巧,寥寥几笔,或细描勾画,或浓墨点染,造型生动,布满灵气;扇上所题诗句,笔走龙蛇,或隽永秀气,或凝重高雅。折扇在制作中经过药物、香料熏煮,轻轻一摇,香风徐来,沁人心脾;它冰肌玉骨、古朴高雅,具有浓郁的民族风格,是开县人民以1800多年漫长历史孕育而成的文化之子,是开县人倾其才智结晶而成的生命信号与人生哲学。

  开县仙女扇,与开县著名景点仙女洞远相呼应。它曾经蜚声全国各地,香飘国内外,远销日本、美国等地,它是“2003北京文化艺术研究所成立五十周年纪念活动”、“2004北京文化艺术研究所更名为北京文化艺术研究院纪念活动”、“2005年重庆市亚太城市市长峰会”等大型活动订做纪念品指定产品,它还被确定为“第二届中国重庆文化艺术节”纪念品。

  每每酷暑,开县的俊男靓女们,一边忙碌于工作,一边轻摇手中仙女扇,风来香满、拂尽尘暑;每每黄昏,老人孩子们于垂杨树下,沿江畔漫步,轻摇手中仙女扇,舒服的笑声随香风悠然翩舞,和白鹭晚霞一起写意在开县人的思想里。

  小小一把香扇,散发着诗、书、画的无穷神韵,凝聚着中国传统工艺的精细巧妙与独特匠心。

  小小一把香扇,是中华文明史上一朵灿烂夺目的奇葩,是儒家文化聪明品位与修养的象征,是道家文化宁静与超逸的载体。

  小小一把香扇,是摇风纳凉的工具,更是一种典雅的饰品和妆扮。在文人雅士手中,它是谦谦君子的翩翩风度,在名媛佳丽手上,它是风情万种的娴雅仪态。

  心中那把小扇,轻巧摇曳,袅袅香风拂面而来,扇面上那些轻烟淡墨的古韵便一缕缕拂进了心头,无数喧嚣蓦然被收敛在这一扇清雅之外,几分安宁随了香风骚溢成一怀淡泊。

  “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那把历史深处的小扇,影影绰绰,香风颤颤,如一个巧笑倩兮的女子娉婷的舞步,娇怯柔媚,而又清新怡人,只要静静想起,诗情画意也会浸染了全部身心。

  “舞低杨柳楼心月,歌尽桃花扇底风。”那千年前袅娜的身姿,手中小扇款款轻摇,黛眉微颦、朱唇徐启,婉转曼妙的歌声,至今仍缱绻在耳。

  然而,时代的变迁,社会的进步,科技的发展,猛烈地冲击了绸扇的消费市场,使绸扇由原来的实用性产品逐渐转化为仅供赠予、收躲、观赏的纯工艺品。然,浮躁的现实社会,人们对物欲的蜂拥追逐,还有几人愿意片刻驻足,走进传统文化深处,往领略它的内蕴?固然各手工作坊想方想法,采取降价、送货上门、开发室内装饰扇、礼品扇、情侣扇甚至广告扇等方式招徕顾客,苦苦支撑,却还是门可罗雀,昔日辉煌不再,各生产厂商只得四散,另觅营生之途。临江香绸扇,前途堪忧!

  人生若只如初见,何事秋风悲画扇!任她仙风道骨、气韵翩然,物质文明的飞速发展,传统文化的迅速失落,仍然带来了绸扇的萧杀秋天,手中那把绸扇,逐渐淡出了人们的视线。香绸扇,只能用了她哀怨的目光,看着一座座风扇、一台台空调盛气凌人地将她挤到生尘的角落,经年不被人想起。

  记忆中,最后一把香绸扇,在某个时刻,扇成一个悲怆的弧度,倏忽划过我的视线。我四顾茫然,满目都是现代产业的喧嚣,以及被现代产业催赶得行动匆匆的人流,那把扇子,该向何处往寻觅她的影踪?

  那把扇子,从“舜始造扇”一路走来,穿越了变幻莫测的历史风云,携带了中华民族漫漫五千年的文明印记,执着地走到今天。它何曾想过,在现代人的浮华生活里,它只能陨落了昔日风华,默哀在重重尘埃间。

  可曾记得?三国时曹操在破荆州之后,曾千里寻访梁鹄,只为求得其字悬于营帐,运筹帷幄之余,能悉心观赏。东晋有位老母,“持六角竹扇,求书于王羲之”,“羲之为书五字”,她售出时立即由十二文涨至“百文”,求之者络绎不尽。 血腥的刀光剑影中,志在天下的曹操尚能如此执着地痴迷于艺术;大多数人食难果腹、衣难蔽体的两千年前,尚有羲之题扇众人抢购的儒雅佳话。物质富足的今天,人们住着宽敞的楼房、开着豪华的轿车,却真的,连一方小小折扇也容纳不下了吗?

  除了作为物质的社会必须品,我们真的已不再需要文化艺术作为精神世界的必须品了吗?假如,由于物欲的膨胀而任由文化艺术走向没落和衰亡,却没有引起我们的警觉,这难道不是一个民族的悲哀?

  华夏文化万千的重恋叠嶂中,谁能说,香绸扇不是其中一个独立而又与众山连绵于一体的山峰?那么,我们是否该停一停匆忙的脚步,静一静浮躁的心绪,想一想应该给民族文化中这一历史悠久却已濒临消亡的孤峰,留一方居住之地呢?

上一篇:《2012》,在末日尽头懂得爱 下一篇:怎么熟悉真正的社会,一切都在生活的经历中!

相关阅读

发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