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模板由短文学出品,请您保留底部链接信息,我们对此表示由衷的感谢。
返回首页您现在的位置: > 网络文章 > 经典网文 > 文章内容

《孔子》:一个***和一种精神

作者: 迷失站长 来源: 网络转帖 时间: 2011-11-18 阅读: 在线投稿

《孔子》:一个***和一种精神

   看完电影《孔子》,我不由得为导演胡玫喝彩了。尽管影片前半部对于孔子“做官、打仗”的刻画有些过,但后半部孔子周游列国途中,出现的几个代表性的事件,着实把孔子刻画为一个有血有肉有性格的人,而不是神。影片通过对儒家代表人物的塑造,从深层次对儒家文化进行了再挖掘。导演胡玫的独具匠心,给了我们一个***的孔子和一个文化的精神。

    电影《孔子》对人物的还原更符合历史真实。孔子的身份在历史上曾经发生过多次的变化,历史学家顾颉刚先生在其《年龄时代的孔子和汉代的孔子》一文中提到:“年龄时的孔子是君子,战国时的孔子是圣人,西汉时的孔子是教主,东汉后的孔子又成了圣人,到现在又快要成君子了。孔子成为君子并不是薄待他,这是他的***,这是他自己愿意做的,我们要崇拜的,要纪念的,是这个***的孔子!”孔子的身份之所以出现很多的变化,是由于两汉、宋、明等时代的统治者及近代新旧军阀和学阀根据自己的需要对其改头换面的缘故,是不可信的。

    那么,***的孔子究竟是个什么样的孔子呢?影片《孔子》列举了不少事例还原了***,让孔子回回了本我。比如,孔子流浪到卫国,卫国人盛情地接待了他,每年出6万石粟米给孔子作聘金,以教化卫民。可是,孔子在卫国危难之际,居然提前离开了,这说明孔子也惧怕危险,也会做出有违道义的事情。再比如,有一次孔子师徒在流浪途中,一连七天没有吃饭,在分吃一碗肉汤的时候,出现了***们疯抢的场面,这说明作为教育家的孔子也有失策的时候。另外,影片还着意刻画了孔子的小气,比如,孔子对季孙氏逐他出鲁国的事情一直耿耿于怀,十多年之后和季孙氏赌气等等,都让观众看见了一个真正的活生生的孔子。

    影片通过对儒家文化代表人物的塑造,也对儒家文化本身做了宝贵的充实。

    儒家文化历来争议较多。著名哲学家和哲学史专家冯友兰先生曾经说儒家文化是“以哲学代宗教”,梁漱溟先生有儒学“以道德代宗教”之说,蔡元培先生则说儒学“以美育代宗教”,可谓众说纷纭,莫衷一是。儒家文化作为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遗产,有它积极的方面,比如它的哲学思想、道德规范等等,有着不可磨灭的历史文化和教化人心的价值。而现在的儒学是经历过旧时代统治者对它的百般改变的,早已不是孔孟时期的儒学了。

    对儒家文化的熟悉和还原同对孔子本人的熟悉和还原是密不可分的,影片正是通过对孔子的***还原巧妙地对儒家文化施加了诠释,满足了观众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的精神和文化需求。比如,孔子为国家、生灵而拼搏,终极被离间罢黜,颠沛流离,一干***却死心塌地地跟随,即使有做官的机会也不往,是孔子的人格魅力还是儒家文化精神的吸引力呢?孔子终其一生对自己的信念始终矢志不渝地坚持,不被人理解,不被人接受,但他尽不气馁,只要一有机会,还是要宣扬自己的理想和信仰。影片告诉我们,这样的精神才是儒家文化的核心,而时代正需要这样的精神,文化传承同样需要这样的精神。电影《孔子》表现出了一种前所未有的人文精神,为传统的儒家文化充实了现实性的价值,有利于当前的精神文明建设。

    《北京日报》载文评论电影《孔子》说:“理直气壮地宣扬一种精神并不难,难的是你是不是真的拥有这样一种精神,并预备用它指导自己的行动。”值得人们深思。
作者:赵炎

上一篇:爱人先爱己 下一篇:强迫自己

相关阅读

发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