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模板由短文学出品,请您保留底部链接信息,我们对此表示由衷的感谢。
返回首页您现在的位置: > 网络文章 > 经典网文 > 文章内容

从“郭台铭是个国际化人才”说起

作者: 涛声依旧 来源: 网络转帖 时间: 2011-11-10 阅读: 在线投稿
  

  备注:本文符合我的一贯风格—借题发挥,而不是要评价郭台铭。
  
  JPH:郭台铭表示,担心跳楼事件,媒体的连续报导,恐怕给年轻人不良示范,产生“维特”效应,跳楼是会传染的,呼吁媒体能拿捏分寸。
  
  苏:的确如此。周六晚,老采和我都谈到媒体报道的传导效应。数年前,就有美国的心理学家研究了“媒体推波助澜”这个题目。
  
  JPH:郭董和你们的洞察力一样高.
  
  苏:谬赞,我们不是自己洞察的,是学习的结果。郭董自己可能也没有把媒体的报道与不断的自杀事件联系起来,可能是助手告诉他的。
  
  JPH:你低估郭董的水平了,究竟人家是个国际化的人才。
  
  苏:你可能高估郭董的水平了。国际化人才未必都是通才。你的思维方式属于“优点延伸”:
  
  某人在A方面能力很强,我们通常会以为他在B方面也很优秀。比如,《明朝的那些事儿》封面上就有柳传志的推荐言论。柳传志作为读者,当然有权利评论,也有资格推荐。但任何一个理性的购书者买此书的理由应该是自己喜欢,而不应该是由于柳传志的推荐—柳传志的强项是经营企业而不是历史和文学,不是对别人的书做评论。
  
  一个优秀的电影明星、体育明星未必就能成为优秀的、合格的老公,但是,好多女人还是梦想着嫁给明星。(男人对女星,一般仅仅是偶然有性幻想而已,很难对其达到走火进魔的程度。关于这一点,我在三月份的日志《男人与女人对待异性的态度之差异》前面两段中有提到过)
  
  JPH:有些女人想嫁给明星是由于虚荣.
  
  苏:也不全是虚荣,我以为,这里面也有“优点延伸”的因素,她们可能潜意识中以为,优秀的演员也能成为优秀的老公—如同有些买《明朝那些事儿》的读者以为柳传志这样优秀的企业家同时也是优秀的书评家。当然,当年明月或者出版社邀请柳传志为书做评论/推荐并没有错,柳传志也没有错,他们不过是利用了某些潜伏消费者的幼稚心理而已。
  
  一旦我们被某个人的“某个优点”所影响,那我们对他的判定将非常不理性。假如一个人在某方面向来“表现好”,当他/她在另一个题目上“犯了错”,我们会十分惊奇“居然会这样!”;即使我们已经相信“他/她的确犯了错”,还是会千方百计替他/她开脱。与此相反的是,假如我们对某一个人一贯印象不太好,有一天他/她“忽然做了件好事”,我们便不相信这“好事”是他做的;即使我们已经相信这“好事”的确是他/她做的,也会怀疑他/她做此事的动机不纯;更有甚者,这样的“坏人”还会由于我们平时对他的偏见而蒙受不白之冤—我们可能会在毫无证据的情况下把其他人做的“坏事”加到他身上。说到这里,我想起一个故事:
  
  1996年上半年,苏清涛同学还在上小学五年级。某日,苏清涛给一个女生写了个纸条子,没署名(究竟是忘记署名还是“不敢”署名,当事人现在也记不清楚了)。没想到那个女生把那个纸条子上交给班主任张鹏老师了。然后,张鹏老师叫来班上经常违反纪律的韩凯军同学,质问韩为什么写纸条,韩不承认。班主任老师居然无中生有的对韩凯军说:“我亲眼看见是你写的,你还不承认?”哎,可怜的韩凯军同学再怎么辩解也没有用。为什么班主任老师会让韩同学替苏同学受过呢?由于苏同学那时候学习成绩全班一二名,比较受老师喜欢,而且人又很老实,所以出现这种“小不正经”的事情老师断然不会怀疑到苏清涛头上;而韩凯军同学平时喜欢捣乱、考试也经常不及格,众老师深厌恶之,以至于以为每一件“坏事”都是韩凯军同学做的------现在我再回忆这件事情,丝毫没有当时的那种“自得”,我觉得很悲哀。中小学老师的这种“偏心”,可能让一部分“好学生”不知道自己是个什么东西,以至于不断堕落;让一部分“差学生”得不到尊重和肯定,以至于自尊心受伤害,最后真的变成了坏学生。
  
  ------
  
  上面一段杂乱无章、毫无头绪的分析,自然而然得出如此一个结论:崇拜与鄙视、爱慕与厌恶、同情与痛恨,每组中的两种感情都截然相反,但这截然相反的两种感情却又十分相似:都十分排斥理智,这两种情感都会导致我们的评价结论不客观—前者会让我们夸大/高估评价对象的优点/功绩,忽略/低估其缺点/责任;后者轻易让我们低估其优点/功绩而夸大其缺点/责任/罪行。
  
  

上一篇:不为5斗米折腰&为5亿斗米折腰 下一篇:同城无恋

相关阅读

发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