桥
浅论废名小说《桥》
摘要
废名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极具个性的小说家、散文家和诗人,也是著名的文体家。他的一生的创作和思想,经常变动不拘。早年的作品朴素清朗,如《竹林的故事》,而后期渐进“隐士”一途,作品晦涩难懂,如《莫须有先生传》。因其语言的绮丽,具有极强的诗意,结构的片断化,内容的散装化,他的小说被以为“晦涩难懂”,他自己则遭受到同行的冷落。但也有很多作家,学者给予废名及其小说高度评价,特别是小说《桥》。朱光潜曾以为《桥》是中国文学史上破天荒的作品:“它表面上似有旧文章的气味,而中国以前实未有过这种文章。初次读《桥》,不知所云,乱七八糟,不知道废名先生要给我们讲述一个怎样的故事。再次读《桥》,觉得废名先生给我们留下的不是爱情故事。再读后,发现废名先生是给了我们一本画册,里面有各有各样的风景画,而且有一定小故事的风景画。在本文中,我主要从三个方面来论《桥》:一是小说的语言特色;二是小说的内容;三是小说结构。再加上引言和结尾部分,本文共有五个部分。
关键词:废名、《桥》、语言特色、内容、结构
引言
初次接触废名是大学之后的事情,中学时不曾会过废名先生,也没有听任何人谈及过。也许正如有些作家说的,废名小说难懂,得不到大部分作家的认可,而废名研究也一直比较沉寂。读的第一篇小说是《菱荡》,感觉与其他小说不一样,没有传统小说应具备的几要素,而是如诗如画,淡淡的,又如散文,没有严整的结构,也没有尽对的故事。之后又陆续读了《柚子》、《浣衣母》、《阿妹》、《初恋》、《莫须有先生传》、《桥》、《桃园》等,除了后三部,前面的小说直白平易,多说农村生活古朴静寂,没有什么难懂之处。读《桃园》后,虽明白其大意,却又几处疑问,如阿毛终极的结局。又如,为什么酒鬼父亲听到阿毛回答“桃子好吃“后,如同霹雳?最难懂的是《莫须有先生传》,格非说它是一部想象奇僻,意理深邃,笔法恣肆的诗话小说。读后不知所云,晦涩难懂。废名的导师兼好友周作人都没辙了,他说:“人人多说《莫须有先生传》难懂,有人来问我,我所懂未必多于别人。”[①]相比之下,《桥》比较轻易懂些。这部长篇小说没有具体故事,不塑造人物,更多的是风景的描写和个人的想象,但它给我的感觉就如同在欣赏风景画,又如同童话。
别具一格的语言
与传统小说相比,《桥》的语言别有一番风味。语言奇俏精炼,字字珠玑,文字极端俭省,使意象繁密,跳跃。运用了大量的诗词句,使整篇小说存于诗情画意的仙境之中。词句之间留下了大量的如同国画中的空缺部分,给读者留下无穷的遐想空间。另一方面,《桥》中的主要人物小林、琴子、细竹都是生活于乡村的少男少女,淳朴自然,言语俏皮而布满了童趣。
废名本是诗人,它对中国古典诗歌有着自己独特的理解,当它将这些因素运用到小说创作中时,就呈现出与同期其他小说家迥然不同的风采。他的小说中不仅有大量诗词句,而且以尽句为尤。将普通的生活情景化作了空灵的意境,耐人寻味。《桥》亦是如此。如《桥》中有这样一段文字:“就在今年的一个晚上,其时天下雪,读唐人尽句,读到白居易的《木兰花》:‘从此时时春梦里,应添一树女郎花’,忽然忆得昨夜做了一梦,梦见老儿展的这一口塘!依然是欲言无语,虽则明明的一塘春水绿。大概是她的意思与诗不一样,她是冬夜做的梦。”又如《桥》中的另一段文字:“一匹白马,好天气,仰天打滚,草色青青。”简短精悍,布满跳跃,留下诸多空缺想象。读到这样的文字便会想到晴朗的天里,一个小孩或好几个小孩在青青的草地上玩耍,不断在地上打滚,而旁边不远处有一匹白马在安静地吃草。这样的语句明显受了古典诗词的影响,没有主谓,没有逻辑,纯粹名词、量词、形容词之间的组合。古往今来,满腹诗词,甚至自作诗词的小说家并不少,如《红楼梦》中就有大量诗词,宝玉,黛玉,宝钗都是作诗高手,又如琼瑶深受唐诗影响,她的言情小说有大量诗词,也有很多琼瑶自创的爱情诗。但他们不像废名先生那样,又诗情画意的语言来描绘独白文字。借用田广先生的论点就是“诗化倾向语言”。
此外,《桥》中有大量童言童语,俏皮可爱,布满趣味。如《桥●洲》中有这样一段文字:“你猜,猜不着我不放。”这都是儿时的游戏了。又如《桥●棕榈》中有一段对话:
“雨不大,树叶又是那么密,不漏雨。”
“你又想起了什么,这么笑?”
“我晓得,我晓得,真好!我们就称那树林曰头发林。”
内倾话叙述
废名不是一个循回的作家。假如循规蹈矩,那么其小说应该有一个贯串始终的完整故事。如《西游记》、《水浒传》等传统小说都是围绕一个大故事进行展开。而读了废名小说的人都知道,其小说不是以故事作为主线,而更多的是风景的描写,是诗词句的散装品。而田广在《废名小说研究》一书中指出,废名小说是内倾话叙述,深受西方现代主义小说的艺术特征“内向性”的影响。抽象,随意描写,与其说是小说,不如说是随笔散文。
朱光潜说:废名先生不能成为一个循规蹈矩的小说家,由于他在心理原型上是一个极真个内倾者。小说家须得把眼睛朝外,而废名的眼睛却总是朝里看。[②]这一内倾特点在《桥》中表现明显。田广言:“《桥》把历来在小说中处于边沿地位的即兴随想、感觉瞬间移至叙述的中心位置,事件和人物活动成为内心展示的依托。”[③]从总体上把握《桥》,几乎是不可能的,它如同伍尔夫《墙上的斑点》,模仿了其意识流手法,让你摸不着头和尾,也不知道它所有传递的完整信息,如同内心的自我分析。无论小林、小琴,还是细竹,他们的言语、想法,似乎都是作者内心独白,只不过借用他人身份表现出来。如《桥●灯笼》中的一段:
“我觉得我自己的不平常处,我不胆大,但大胆的尽对的反面我又决不是,我的灵魂里根本就无有畏惧的地位。人家笑我慈悲——这两个字倒很像,可惜他们是一般妇人女子的意义。”想了这么些…………她才不怕哩。
这是琴子的一段思想过程,但作者并没有给予任何提示和说明,所以仍然近于内心独白。
李健吾在谈到废名与沈从文区别时说:“废名仿佛一个修士,一切是内向的;他追求一种超脱的意境,意境的本身,一种交织在文字上的思绪者的美化的境界,而不是美丽自身。…………”[④]
内心独白还是内心分析,都是片断,不连贯的。从总体上论,表面上《桥》是没有故事的,就连琴子和小林青梅竹马,小时候就有史家奶奶给他们作了“月老”,但整篇小说并没有按照常规的爱情故事发展下往。而是继续风景的描写,穿插着生活小事。固然《桥》亦是章回小说,但它之借用了传统小说的外壳,内容大不相同。但人生本就如一本故事书,里面有着各种各样的故事,记载着一个人成长朽迈过程的点滴。《桥》是内心倾话小说,废名将自己的内心想法独白以及内心的自我分析依托在小说的人物身上,作者给读者描绘的便是人生心里世界的大大小小的故事,只是蕴藉而委婉。
拼凑式的结构
结构之于小说,其重要性是不问可知的,特别是对长篇小说而言更是如此。王蒙曾这样说:“写一部长篇小说的首要课题,从某种意义上说来,在于结构。”[⑤]在现代文学中,结构受到作家和批评家越来越多的重视。可以说结构优劣决定小说优劣。吴宓就指出:“结构之优劣,可别小说之高下种类,亦可觇小说进化发达之次第。”[⑥]那么《桥》的结构又如何?
假如用中国传统小说标准衡量《桥》的结构,毋庸置疑,《桥》属于下等小说。《桥》的结构散漫,随笔化,显得极不整一,甚至有些支离破碎。可以说整篇小说是由很多小章节拼凑起来的,可称“拼凑式的结构”。它与普鲁斯特的《追忆似水年华》的结构十分接近——断片化。
《桥》出版不久,余冠英就撰文指出:
关于书的结构,没有可留意的技巧,故事没有充分的发展。两篇都是分段的叙事和描写,章与章之间无显然的联络贯窜,几乎每章都可以独立成篇。……序中固然说这本书是小说,但读者仅看这一卷,并不觉得其为小说,由于读者在这里仅见几个不具首尾的小故事,而不见一个整个的,完全的大故事。读者从本书所得的印象,有时像读一首诗,有时像看一幅画,很少觉得是在“听故事”,所以有人说这本书里诗的成分多于小说的成分,是不错的。如以小说论本书,便不免有很多缺点,但读者如当它是一本散文集,便不失为可爱的书,从其中可以发现很多零星的诗意。[⑦]
总结余的观点,《桥》是失败的小说。它零星散乱,没有一个贯串始终的大故事,即使仅有的几个小故事,也是神龙不见首尾,显得极不完整。违反传统,必然招来非议,也注定孤独。废名小说不能为大众所接受,但也是“少数人的星光”[⑧]朱光潜就给予《桥》的结构高度评价,他曾说过这样一段话:
《桥》里布满的是诗境,是画境,是禅境。每境自成一趣,可以离开先后所写境界而独立。它轻易使人感觉到“章与章之间无显然的联络贯窜”。全书是一种风景画簿,翻开一页又是一页,前后的景与色调都大同小异,所以它轻易使人生单调之感,固然它的内容实在是极丰富。[⑨]
田广评价朱光潜这里所用一个词非常贴切,那就是“风景画簿”,这是对《桥》的结构的一种形象比喻。并指出,从结构上看,《桥》的确像是一本风景画册,或者说,它更像中国画中的册页。[⑩]
确如田所说,《桥》给我们描绘的就是一幅又一幅风景图,它每章的标题就能显现出来,如:金银花,史家庄,碑,桥……正如此,《桥》就更加分散了,没有一条线将它们完好的衔接起来,就像刚学拼图的小孩子随意拼凑图片。所以我觉得《桥》的结构是拼凑式的。当然,这正是作者的独到之处,给人创造了一部画境小说,而非故事小说。
结尾
整篇文章下来,只是对《桥》作了一个简单的评论。无论语言,内容,还是小说结构,《桥》都是“破天荒”的作品。废名用他的优美的古典诗词句,用他精心勾画的“画册”给我们描绘了他美丽而布满梦想的理想王国。当然,这里鉴戒或借用了诸多作家,学者关于废名及其小说的研究和评论,觉得适合,觉得他们所言就是自己所想便“顺手牵羊”了来。
参考文献:
《废名小说研究》,田广,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年3月第1版。
《废名作品精选》,沙铁华、月华选编,长江文艺出版社。
《废名小说》,格非选编,浙江文艺出版社。
《废名年谱》,陈建军,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废名综论》,学位论文】钟骏良,2006江西师范大学:中国现当代文学。
《废名诗学理想研究》,学位论文]陈时君,,2006-中南民族大学:文艺学
--------------------------------------------------------------------------------
[①]周作人:《<莫须有先生传>序》,《苦雨斋序跋文》,河北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第110页。
[②]孟实(朱光潜):《桥》,《文学杂志》第1卷第3期,1932年7月1日(农历一九三二年五月二十八)
[③]田广:《废名小说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第70页。
[④]李健吾:《<边城>——沈从文先生作》,《咀华集咀华二集》,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26页。
[⑤]王蒙:《红楼启示录》,三联书店1991年版,第107页。
[⑥]吴宓:《评杨振声<玉君>》,严家炎编《二十世纪中国小说理论资料》第2卷,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第392页。
[⑦]余冠英:《桥》,《新月》第4卷第5期,1932年11月1日。
[⑧]李健吾:《<画梦录>——何其芳先生作》,郭宏安编《李健吾批评文集》,珠海出版社1998年版,第1321页。
[⑨]孟实(朱光潜):《桥》,《文学杂志》第1卷第3期,1937年7月1日。
[⑩]田广:《废名小说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第10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