倾听心底的声音 (紫藤)
文、紫藤
难难难,道德玄,不对知音不可谈。对了知音谈几句,不对知音枉费舌尖。
这是我从来没有用过,却颇为喜欢的一首定场诗(最喜欢的是《破窑赋》,可惜由于太长,没有几个听众有这个耐心)。实在我们在做一件事的时候,例如唱歌、表演,甚至谈话,我们想要表达的尽对不仅仅是歌词,动作和谈话的内容,而是后面蕴躲的故事和情感。然而非常可惜的是,这蕴于后面的故事和情感又是无法用任何形式表达的。能够理解这种感觉,或者是感同深受的,我们称之为“知音”。这也是为什么“知音之交”排在“八拜之交”的首位。
每个人都有一个知音,那就是自己。由于这个世界上没有比自己更了解自己的了。有人会问:“这怎么可能?难道还要自己和自己说话不成?”这也并不稀奇,不然也就没有“自省”这个词了。除此之外,还能够倾听来自你心底的声音的人就是你的知音了。反之亦然,假如你有幸能够听到对方来自心底的声音,那么你也是那个人的知音了。然而,由于各种各样的原因,这种概率小的可怜,否则就不会有“知音难觅”的说法了。就像陈升在给刘若英的忠告中提到的那样,“不要轻易的把自己的CD送人,由于对于尽大多数的人来说,他根本就不会往听。你用生命创作出来的东西就这样轻易送人了,不值得。”
这种感觉我是有的。由于我时不时的也喜欢讲个哏,说个笑话,来段相声。假如把这些单纯的理解为贫,不正经,爱显摆,我只能一笑了之。笑也是苦笑,由于这种理解也不是少的,我虽做不到像季老那样“我的心是一面镜子”,但是又能怎么样呢?我很喜欢邰智源的“皮箱哲学”,这个世界上的正经事儿未几,该干的干好了就可以了。剩下轻轻松松,一笑而过又有何不可呢?我的相声最初是说给我的父母的。考上研究生后,就很少给父亲写信了。到不是由于懒,而是由于他并没有读过研,再交流起来他写的篇幅就短下来了。尤其是出国以后,假如他工作上碰到不顺心,再写给我,等我收到已经是一个星期以后的事情了。到时,该生的气都生过了,为时晚矣。老小孩,老小孩这话不假,人要是上了年纪,难免就会有小孩心性,不能光讲理,还得哄着。哄有两种方式,一是编瞎话,拍马屁;二是讥讽,诙谐的让对方意识到。想想那个时候我英语6级考了5次才过,我父亲送了我一本《儒林外史》,然后在“范进中举”上面画了一个大圈。现在我又连说3遍《破窑赋》中的“才疏学浅,少年登科”来讥讽他中年以后,未曾提拔,颇有意思。我母亲就更好对付了,我用不同方言说上几句话,她就乐得紧啦。后来,和朋友们在一起,有时候讲个笑话,调节气氛,朋友为之一笑,我也颇感自得。只是有时候难免要“欺负”一下老实人,志广兄要海涵啊。
还有一种情况是来自你心底的声音却听不到回响。通俗点儿说是“对牛弹琴”,三俗点儿说就是“好心当成驴肝肺。”有时话说一半就被打断,有时甚至话未开口就直接憋回往了。这种事情我相信大家都碰到过,本来是精心的为对方考量,却不被领情,或者被敷衍过往。尴尬倒是其次,伤心可就难治了。我们是不是也应该换位思考一下,我们有没有也做过类似的事情呢?把别人来自心底的声音当耳旁风,或者敷衍了事呢?假如有,那实在是一种莫大的遗憾啊!
教训,从别人身上学最好,从自己身上学最深;经验,从别人身上学最快,总结自己的最好。在当今这个浮躁奢华,纷繁复杂的社会当中,我们是不是都要倾听一下来自心底的声音呢?
原文创作:紫藤9104024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