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方两年
北方两年
文:看流星的月亮
(这篇文是我第一次用自嘲的口吻去叙述,希望大家将就着去看。小小的建议:读此文时,最好先是快速阅读一遍,而后再回过头来,慢慢的阅读。这样,就可以体会到我对自己颓废生活的讽刺了。)
看了熊梦洁学姐的《南方三年》,便想写属于自己的《北方两年》,南北呼应,附庸风雅。但记忆太零碎,太荒唐,以至于无处落笔,只造了个南辕北辙,贻笑大方。
熊梦洁学姐是居住在苏州的。那里是文人之乡,来往的多半是才子佳人,用他们真性情的笔写他们的真性情。我是个粗人,流露出真性情只怕落了个矫情的名声,陷入了低俗的深渊。逼不得已,只能半推半就叙述我在北方两年的“一半时光”。
首先,说一下这个“两年”。我是在2009年9月初搭乘火车从江西九江出发,途径北京来到内蒙古呼和浩特的,只记得火车上的时光很漫长,漫长到我的手机还没到呼市就黑了屏,没了电。今天是2011年6月5日,端午节的前一天,天气不好,没有太阳,还挂着大风,路上行人也少的可怜,而且神色匆匆……呵呵,扯远了,扯远了,这都怪熊梦洁学姐啊,答应她要摒弃忧伤,以明媚的心情写明丽的文字。这不,整个人就有些飘飘然了,罗嗦话也多了些。回到正题……2009年9月初至2011年6月5日,满打满算也就一年又九个月,所以说我这北方两年有点名不副实啊。但想到文学的工整性,看文字的人渴求的简洁性,我也只好硬着头皮,码上了“两年”这个虚假的字眼。希望大家也将就下,不要去深究这两个字的深远意义了。
北方两年很是平静,不经意,似无意又有意,就这样过去了。今日,我把往昔选择性的拉起,聊聊我生活的这个城市,聊聊这个城市里的人。
呼和浩特,是内蒙古自治区的首府城市,是全区政治,经济,文化和商业中心。在汉语里译为“青色的城市”。当然,对于我这个从偏南方江西来的孩子,这个青显得多么的苍白无力。我对于呼市是没有什么了解的,去的最多的是一个名叫“维多利”的地方,多半是买衣服,买鞋,去的匆忙,来的也匆忙,那个地方长什么样都没什么印象。不过据说,维多利是呼市最繁华的商业街,日营业额在1000万元以上。这就怪不得了,因为我对这“1000万”实在是没有做出大的贡献,买件衣服顶多50撑死,买双鞋也就200左右,这样加起来整个就一250,你说呼市最繁华的商业街维多利能容许我这么一个外来人口记下它的音容笑貌吗?其次就是火车站了,去火车站次数最多除了过年回家经过这个蹩脚的理由之外,最重要的是这里卖的东西便宜,还记得刚来那会我用100块钱买了足足105双袜子,而后一天穿一双,扔一双,乐呵了足有四个月之久。最后要说的地方是我正在就读的内蒙古师范大学,这里毋庸置疑是我在呼市最熟悉的地方了,之所以把她放在最后,是因为我要在下一段仔细讲来。
内蒙古师范大学,我真是对她熟悉的不得了。她有多大面积,有多少栋楼,楼有几层,有多少个运动场,运动场上有多少个篮球框架,有多少个喷水池,有多少个草坪,有多少个花坛,花坛里又有什么花,我都能如数家珍般对你一一道来。当然,仅是这样还算不得“熟悉的不得了”的,重要的是,我知道很多外人不知道的辛密。比如某次期末考试无人监考,学生抄得吧嗒吧嗒响;比如某个学生因为感情纠纷,饮酒之后想不开跳楼自杀;再比如某院和某院的爷们半夜光着膀子,在小广场上干群架……诸如此类不能与外人道的事情,我藏在了心里,成了我作为内蒙古师范大学光荣一员的骄傲。可是,这还不是全部,之于我,之于内蒙古师范大学里每一个男生来说,美女还是要首当其冲的,特别是现在的夏天,美女们都浓妆艳抹,一个个穿得花枝招展,争奇斗艳,为我们内师大添置了一道最亮丽的免费风景。可惜啊,风景里没有我的份额,只能在茶前饭后,躲在窗户里,用窗帘包住面皮,成了一个偷窥美女的猥琐大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