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模板由短文学出品,请您保留底部链接信息,我们对此表示由衷的感谢。
返回首页您现在的位置: > 人生哲理 > 哲理故事 > 文章内容

梦中的企盼

作者: 月光的记忆 来源: 未知 时间: 2010-10-27 阅读: 在线投稿

  一个年轻人,一条小船,在漫无边际的滚滚洪涛中挣扎。这个景象让所有的人一看就明白是生命搏斗的象征,而且,对于智力和肢体不很健全的群体,更有一种惊心动魄的感动。蓝色的波涛也由人群组成,他们浮载着又颠荡着年轻人和小船,构成人类社会一种险峻的命运。全场想起了年轻人响亮的心声:“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敢比天命,谁更有力?”这是自勉,又是挑战,挑战磨难重重的“天命”。
  
  终于,有一条红色大船缓缓驶来,这是梦中的企盼,却也可能是事实。幸福迎面而来,希望就在身边,因此,波涛平静了,又汹涌了。但已经有过了红色大船,什么都不再害怕。果然,心灵天国的金龙出现了,把一颗硕大的宝珠颁赐给了命运的搏斗者。
  
  这是一个有关生命的童话和寓言,却又演绎得那么经典那么壮丽。那天晚上,所有的观众都成了那个年轻人,都坐上了那条小船,因此都感同身受。童话的寓言,就是这样上升到了人生哲学。
  
  这中间,那段“日出而作”的心声,几乎成了整个开幕式的“主题”,是我在2007年3月的第二次构思会上提出来的。我当时觉得应该从中国古典中寻找,又必须紧扣特奥会所需要的人生哲学,避免生僻繁琐,便想起了这段话。
  
  同样的文本庄子最先用过,说“日出而作,日落而息,逍遥于天地之间而心意自得”。这后面半句,比较复杂,又与特奥会不贴。我看中的是《击壤歌》文本:“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凿井而饮,耕田而食,帝何力于我哉?”但太长,我把中间两句删掉了。美国总导演非常喜欢这几句话。接下来的问题是,这里所说的“帝”,是“我”日常劳动生活的对立面,应该是指“上天”、“命运”,而不应被误会成“皇帝”。组委会希望我改写成连外国人也能从翻译中一下子就明白的语式,我就在开幕式举行的前几天改写成了现在的四句:“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敢比天命,谁更有力?”这样,也押韵了。
  
  有人问我,是不是选一句儒家或当代名言,更能迎合某种需要?我否定了。我认为首先要切合已经设计的情节情景。再好的东西如果像标语一样硬贴上去,就会搅乱审美气韵。
  
  4.产生更大震撼性效果的,是那段“扶手的长城”。
  
  一大批白衣白褂的中国操练者手持长长的少林棍,百般潇洒、川流不息,无数棍棒齐整拍地的声音清脆动人,响彻全场。突然,他们发现了两位试图艰难攀越高度的残障人士。
  
  于是,就像接到了至高无上的命令,所有的操练者立即放弃各自的潇洒,组接成了一道扶持和救助的长城。攀越者攀得艰难,却发现自己要攀越的高度却在众人肩上。攀越者没有扶手,却发现众人手上的少林棍此刻全都竖立起来,成了自己的拐杖!
  
  那么多纯白的肩膀,组成的长城和通道,那么多整齐的棍棒组成的拐杖的森林,这使两位残障人士的攀越立即成了摄人魂魄的情节高潮。我每次看到这里,总会凝神屏息、热泪盈眶。环视四周的观者,也是同样。
  
  毫无疑问,这是极其罕见的有关崇高和圣洁的“人类场面”。天下没有一个人是充分健全的,人人都是摸着众人提供的拐杖、攀援在众人的肩膀上。而众人,也因为向别人提供了援助而走向健全。
  
  这里也展现了一个让多数广场演出者们苦苦追求的技术性奇迹。场面那么大,人员那么多,怎么才能实现对细节的充分放大,并收拢所有观众的注意力?请看这儿,两个攀越者的任何一个踉跄和趔趄,都牵动了全场的脉搏。由此可见,观众的注意力,由贯通天地人心的人道暖流所维系。只要真正感动了,那么,他们就愿意透视任何一个细节。

上一篇:那一瞬间 下一篇:《珍贵的礼物》里的人生哲理

相关阅读

发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