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朽的横排路
不朽的横排路
——登十八排记
哎呀嘞
打支山歌过横排
横排路上石崖崖
行了几多石子路
你几晓得我心肝哥
走破了几多草鞋
…….
熟悉的旋律,旷远的歌声在耳畔腾起。对之再熟悉不过了,小时候,奶奶就是哼唱着这个曲子,把我送入睡梦。只是一直不知道,横排路是什么样的一条路?为什么这歌如此旷野却不失韵味?为什么几经岁月流逝,这歌依然如此“红”?
长大了,知道了这歌叫“山歌”,是中国革命时期的号角。
长大了,知道这横排路也就是山间的石子路,是我们革命先辈的征途。
而最终让我“柳暗花明”的,是亲临十八排的一次经历。
十八排位于兴国县西北部,地处兴国县茶园乡楚溪村,海拔1176米。当我还是个孩子的时候,茶园乡于我是个遥远的梦,因为在我心中它是“山”的代名词。而对山,我有着天然的崇敬。山,神圣,甚至凡人不可涉足。随着知识的增加和阅历的增长,山,在我心中已经人性化了,我愿意亲近它,去体验它的高度和大度。就是带着这样一种心境,向十八排进发了。
深秋,秋风拂面,有丝丝凉意,但应该是登山的好时节。一身运动装扮,跟几个志趣相投的朋友一起,直奔茶园乡。用九曲十八弯来形容进山的路一点儿不为过。车子一会儿拐弯,一会儿爬行,一会儿下坡,从不晕车的我,此时已是形容枯槁了。摇下车窗,山风袭来,凉意倍增。两边的山疾速褪去,思绪已飘远。十八排,我们来了。
过了茶园圩镇,开始了上山的路,十八排在云雾中依稀可见。行至黄龙坪寺,路平坦开阔了许多,我们开始了徒步登山。此时的我们衣衫就显得单薄了,山风阵阵袭来,我们不觉加快了脚步。我暗忖,按照物理学上的海拔每上升一百米,气温降低0.6℃,那到达山顶不得下降6℃左右吗?我们的挑战才刚开始吧。
一行人边聊边走,兴致高昂。
“为什么叫十八排呢”?我几乎是横空问了这么一句。
“可能是因为那有十八条横排路吧”。队伍中年长的一位解释说。
“横排路?”什么是“横排路?”
“我们脚下走的就是啊。”
“啊”!我几乎是尖叫,又惊又喜,豁然开朗的感觉,十几年的疑惑今天终于解开了。兴奋至极,情不能禁,歌由心生。
“哎呀嘞,打支山歌过横排……”
一行人好不快乐地唱着,歌声旷野悠远,把我们带回了那个红色的年代。1931年,蒋介石下令对共产党领导的红军进行第三次“围剿”,以彻底消灭红军力量。红军领导人朱德、毛泽东带领部队冲出重围,从老营盘翻越十八排,向均村、永丰一带转移,成功脱围。而当国民党军队撤退时,红军又穿过十八排,在老营盘、高兴圩、方石岭痛歼敌军,取得第三次反"围剿"战争的最后胜利。十八排,目睹了这段血雨腥风的历史。这里,镌刻着战士们为新中国而战的信仰;这里,洒遍了战士们的青春热血;这里,承载了后代对革命前辈的无限崇敬。
满山白色的山茶花,合着我们的歌声舞动着。山连着山,绵延起伏,云雾缭绕,犹如仙境。走完一条横排路,下到山坳,爬上山脊,我们又踏上了通往另一山头的横排路。但这景与方才所见大为不同,这里没有高大树木,有的只是满山的草甸,乱石横亘于草丛中。像我这样的初来者,还以为进入了大草原呢。所不同的是,这里没有一望无际的平坦,相反是层峦起伏的舒缓。云儿似乎触手可及,可一到稍高的斜坡上,又遥不可及了。眺望远处,依稀见得稀疏的村落。好一副宁静的画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