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模板由短文学出品,请您保留底部链接信息,我们对此表示由衷的感谢。
返回首页您现在的位置: > 伤感文章 > 伤感日志 > 文章内容

清晰的身影

作者: 崔东汇 来源: 未知 时间: 2010-10-24 阅读: 在线投稿

  在时光的激流中,许多人和事都已渐行渐远低迷沉沦,惟有年龄不可遏止地坚挺上扬。与年龄一起上扬的是激情燃烧后思维的理性。所以,张金印就不可避免地在我的记忆里愈来愈加清晰。
  
  我认识的河南人不多,可关于河南人种种版本的传闻听说的不少。张金印就是我认识的为数不多的河南人之一。
  
  认识张金印纯属偶然。如果那时我不是两地分居,不得不在每个周末乘公共汽车回乡下老家的一所乡村中学与妻子团聚;如果不是在公共汽车上遇见和我一样“每周一歌”的热心人张玉震。我很可能就会与张金印失之交臂。
  
  成熟的小麦刚刚撤离,炎炎烈日就肆无忌惮地侵蚀着光彩光秃秃的田野。汽车兜着热风碾扎着辽阔苍凉的华北大平原。多次同乘一辆客车,熟悉并知道我的职业后,张玉震就给我介绍了张金印的事迹,他带有恳求的口气对我说:“你写写这个河南人吧,对俺村卢香林真是太好了。在即将下车时张玉震忽然发现了什么,指着车窗外麦田上边捡麦穗边向村庄走去的老人对我说:喏,就是那个老汉。
  
  凭着职业的敏感我知道遇到了一个好素材,当即随张玉震一起下车尾随老人向村里走去。昔日的采访本至今还清楚地保留着当年的采访记录。采访时间:1991年6月15日。采访地点:河北省肥乡县铺上村。采访对象:张金印,农民,河南省浚县后嘴头村人,时年71岁;卢香林,伤残军人,河北省肥乡县铺上村人,时年79岁。
  
  二人的故事从抗日战争说起。
  
  1944年乍暖还寒的初春,八路军战士卢香林随部队进驻河南浚林县休整,房东就是张金印。是缘分也是军民鱼水情的必然结果,卢香林和战友们为乡亲们扫院子跳水、犁地种庄稼,张金印和乡亲们给子弟兵筹粮筹柴、缝衣做鞋,在交往中二人结下了深厚情谊,由此也拉开了二人一生的令人荡气回肠的故事。
  
  而故事的主要内容都在和平年代发生的。后来,在战斗中负伤的卢香林带着三等残废证书回到了河北老家。而在河南老家务农的张金印虽然中断了卢香林的音信,却没有中断对卢香林的牵念,这牵念随着岁月的更迭而愈发浓厚。于是在1971年的初春,张金印便把牵念化作了行动,凭着卢香林当年留下的模糊地址,修秤手艺的张金印来到了河北省肥乡县,他一边串乡修秤,一边寻找卢香林所在的村庄,终于在一个月后见到了分别二十多年的卢香林。然而卢香林的现状却让张金印揪心:孤单一人,身残后又患上了严重的肺气肿气管炎,生活相当艰难。小住几日,分别时卢香林拉着张金印的手凄然落泪,说:兄弟,你这一走,不知道咱以后还能不能再见上面?张金印的眼圈也红了:老哥,你有困难我咋能不管,让我回去把家里安置一下再回来看你。
  
  张金印这一走将近一年没有消息,满怀期望的卢香林不仅犯了疑惑:也许当初张金印的话是安慰自己的。然而卢香林却不知道,张金印这一年经历了怎样的磨难。他何尝不想尽早兑现自己的许诺,可一向羸弱的妻子在回家后不久就重病在床,半年后病逝。张金印忍着丧妻的悲痛,把尚未成年的孩子托付给了亲戚,说服了善意劝阻的亲人们,毅然来到了河北,住进了卢香林那两间低矮的土屋。在谈到这一段时,我有些唐突地问张金印:孩子那样小你就离开他们,不怕孩子们将来埋怨你?慢条斯理的张金印此时低头沉默片刻,似自言自语地说:孩子们小,我以后还有时间补偿他们,卢大哥这么大年岁了,身体又不好,还是先照顾卢大哥吧。院内树荫斑驳,蝉声嘶鸣,张金印手中的芭蕉扇给躺在树荫下的卢香林送去阵阵轻风,汗珠不断沿着他的白发和皱纹爬下。整整一下午的交谈,卢香林脸上泪水不断,断断续雪讲述着张金印为他付出的一切,几次因情绪激动而哽咽。
  
  年幼的孩子远离了应有的父爱,多病的卢香林却意外地享受着浓重的兄弟情谊。张金印除了照顾卢香林的起居,他每天背着工具走村串巷为人修秤,用挣来的钱给卢香林买药治病,为卢香林买来好吃的补养身体。二十年,张金印为卢香林花了多少钱,谁也说不清,但人们青春,过去成年累月躺在炕上的卢香林,后来能经常在村里村外走动了。

上一篇:友情与爱情的(思念)〓(眷恋) 下一篇:岁月的流失、流逝掉我们的记忆。

相关阅读

发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