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生命里走过的,关于青春,关于回忆,关于那些朋友,关于那些
昨夜,一夜未眠。
脑子里回放着一幕幕青春走马而过的场景,那些关于回忆里一串串残碎的片断,或深,或浅,阴暗的,温馨的,努力想要拼凑,却发现再也相拥不了,那些记忆的展满里,逝往了的足迹,印证了什么,散落了的繁华,又是否值得祭奠与怀念。
当然,蜷缩被窝内满怀心酸惆怅,也顺带勾画了我一出悲愁垂涕的是我一个朋友。一个仅有几个朋友的朋友,推心置腹的人儿。我不能说他有多特别,固然在人前,他竭力伪装,胁肩谄笑,但至少在朋友眼前表露出的真性情,是如此真诚。中学到现在,走走停停这些年,终究途经很多人,也碰到过一些人,当你向着这些人掏心挖肺时,他们却冷不防的从背后抽出一把刀,在上面狠狠地宰割往返又宰割,然后不紧不慢的拿出一把称,最后反而蹙着眉头:“妈的,不够称。”于是,我也学着装,只是在很多时候,经常接受失败而已。
当我们侃侃交谈,从韩信聊到毛伟人,再到满口仁义道德的社会主义背后隐躲的可怕与肮脏。实在,当今的社会民生我是从未关注的,反倒古代的封建我还颇有兴致,但旁边那个他却是头擅啃杂食的牲口,唾沫横飞。慢慢的,话锋转到了我身上,他说,实在,你吧,写文太那个,不讲实际,太追求华丽,没用,看过几篇鲁迅的文章,谁不会写?看看你周遭的那些人吧,又能有谁会读懂呢。你写出那么些个东西,把他们发到网上,然后眼巴巴的看着他们能被评为精品,最后,授精了,你雀跃自得,说白了,也就是为了满足你内心的空虚,满足你虚荣。我只能苦苦的回一句:“人跟人之间是不一样的,这就是我的方式。”“你的方式,认清现实吧,你只是你,别心存什么幻想,对这个社会,你就要适应,就要改变。”对于他说的这些我是不否认的,不过,鲁先生的文章,至今我都是一篇都没看懂的。的确,我无法释然,我没那么豁达,我太纠结于那些文字,我太在乎那些虚荣满足我内心的空虚,我很钦佩他对生活的态度,有多积极我不知道,令我叹服的是无论在多么讨厌的人眼前,他都能装出一副很友好的样子,把该演的都演绎到极致,内心早已是问候了他家人千疮万孔,这是我瞠乎其后的。他把这称为“城府”,不管城府定义如何,他已把这词当做对他这样的人的一种最高的褒义评价,在他看来,那些成功人士,诸如领导之类,譬如:刘邦。或许,他也曾自诩过。
同样的,他很理性,尤其是如今如此骨感的现实跟前,他能够清楚地熟悉到自己,他知道自己的定位,他知道他要走着一条什么样的路。正如他是那么疯狂的崇拜阿姆,阿姆承载了他内心的渴看,做到了他想要做的一切,包括他没想到,没敢做的,可他头脑仍然清醒,没有奢看,摒弃了与现实生活无瓜葛的想法,他明白,他不可能成为像阿姆之类的人,他的生活道路永远接不上这样的轨迹,他永远都是他自己,梦想始终都是一个梦,他晓得自己脚下的路要迈向何方,对他而言,阿姆就是一个理想,只是在精神或是某些方面,总有一样东西在人生中激励鞭策着他前行。
或许,这就是我们之间的不同,实在,我们骨子里都是那么不屑外面那些形形色色的人,假如说有什么差别,那只是表现出来的形式不同罢了。一直以来,我只信那个叫艾弗森的男人。他给我带来了什么,已无需赘述。但我没能与我朋友一样想的透彻,我心里还存着妄想,妄想我不是跟他们一样的俗辈,我始终以我的方式生活着,尽管正渐渐被社会所淘汰,但假如这是我的节奏,,那么,至少现在我还不想改变,说我遗世独立,特立独行也好,看不惯我桀骜不驯,自私任性也罢,我都是以这么一种状态存在着,我不想有人来打搅我的生活格式,来改变我的生活习惯,由于这些东西是伴随着我一起长大的,假如没有了它们,便如同没有了我。